“四路大軍”集結“雙創”主戰場
主會場展區內聚集了150多家展商,生動展示新業態新模式和國內外創新創業的最新成果。
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核心也是人。
在四川創新創業的“主戰場”,通過強化人才激勵,海外高層次人才、科技人員、青年大學生、“草根”能人等“四路大軍”不斷聚集,活力不斷釋放。他們,正在成為雙創的主體;他們,將為雙創貢獻更多力量。
引
海外高層次人才踴躍來川
做好“引”,四川面向全球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累計引進高端人才1008名、團隊92個。
不要“中國組裝”要“中國制造”
10月8日,奧泰醫療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學明正在為公司上市做準備。
2005年,辭去跨國公司高管職位的鄒學明選擇到成都高新區發展。而今,鄒學明十分肯定當初的決定。
鄒學明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畢業生,他的團隊主要從事高場超導磁共振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做醫院里核磁共振檢查的設備。”
為什么選擇回國落地這個項目?“2005年前,國內市場完全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我有這個技術,自然想回國開辟市場。我們不要‘中國組裝’,而要‘中國制造’。”
鄒學明不僅看中了成都的發展環境,也看中了這里對創新創業的重視。“融資上,我們得到了很大的幫助,項目初期自己投入了9000萬元,資金引入了11億元。”
經過努力,鄒學明的公司在成都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T大孔徑超導磁體和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整機,使同類進口產品價格每臺降低了300萬元。進入市場的第二年,公司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5億元。
激
科技人員共享成果
做好“激”,四川落實激勵科技人員十六條政策,擴大科研單位用人和財務自主權,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
打造中國的“鋼鐵俠”
10月8日,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程洪和研發團隊一起討論外骨骼機器人的升級。程洪還有另一個身份——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為幫助更多殘障人士站起來,2009年,程洪成立了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在辦公場地、科研經費支持等方面,程洪的公司共得到了政府數百萬元的資金支持。在銷售市場對接、應用場景結合等方面,政府也給予了相應幫助。
程洪介紹,外骨骼機器人是可以進行穿戴的一種外部設備,就像“鋼鐵俠”一樣,幫助增強肢體的動力。經過多年的發展,程洪公司制造的機器人,已經幫助過頸椎以下全部癱瘓的患者重新站立走動。公司產值,今年也將突破1000萬元。
幫
青年大學生激情創業
做好“幫”,四川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405個大學生創業項目獲得投資金額總數達8.25億元。
讓獲獎項目產生更大價值
今年5月,在美國舉辦的2018國際超輕復合材料大學生橋梁競賽上,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李晶和她的團隊制作的玻璃纖維箱型梁以自重608克、承重9500磅(約4310公斤)的成績,拿下了玻璃纖維工字梁項目的冠軍。
“復合材料,尤其是用在飛機上的復合材料,需要更輕的重量,更大的承重。”李晶介紹,在學校,她和老師、同學經常一起制作研發各類復合材料。研發工作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在學校里,從設備到耗材等等,配套一應俱全。”經費上也得到學校全方位的支持,“開展各項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余萬元經費,由學校統一出資。”
扶
“草根”能人回鄉創業
做好“扶”,四川實施“返鄉人員創業計劃”,給與各類“草根”能人10萬元無息創業貸款,近兩年扶持10萬余名返鄉農民工回川創業。
“草莓西施”將建產業孵化器
10月8日,成都高新區草池鎮瓦廠村,村民戢靜燕正規劃草莓基地的新布局——她打算把幾十畝種植基地變成草莓產業孵化器。
2013年,戢靜燕回到家鄉瓦廠村種植草莓,并得到政府的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資金扶持上,她得到了大棚補貼、種苗補貼、肥料補貼等數萬元;技術扶持上,她得到了技術指導站的專業免費指導。
戢靜燕還積極對接相關技術單位,解決了草莓種植技術落后、品種單一問題,并開拓了新的銷售渠道,讓草莓附加值得到提升。她也成為村里有名的“草莓西施”。據悉,在她的影響下,瓦廠村100多畝的草莓共為村民們帶來超過200萬元的年收入。 (記者 唐澤文 記者 何海洋 李向雨)